丞相
chéng xiàng
丞相包含的字
包含丞相的词或成语
丞相的基本释意
[ chéng xiàng ]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后时设时废,名称常变。明初沿置,不久即废。旧时常用作宰相的通称。

丞相的详细介绍
  1.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战国 秦悼武王 二年始置左右丞相。 秦 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明 洪武 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商君书·定分》:“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 唐 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说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单力弱,故令丞相协助,奈何偷生无志?”

  2. 大平天囯 设立的官阶,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

丞相的释意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丞相的英文翻译
prime mi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