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
屯田制
tún tián zhì
拼音:tún tián zhì
注音:ㄊㄨㄣˊ ㄊ一ㄢˊ ㄓˋ
屯田制包含的字
包含屯田制的词或成语
屯田制的基本释意
[ tún tián zhì ]

汉以后利用军民垦荒以取得给养和税粮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文帝听从晁错建议,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汉武帝令戍兵在西北边境屯田,为军屯。曹操于公元196年在许下募民屯田。唐宋民屯又称营田。明代盐商在边郡募民垦种,以所得粮草换盐,称盐屯为商屯。

屯田制的词语解释

⒈  中国古代利用农民、士兵或商人开垦荒废土地,解决军粮、税粮的制度。始于西汉边塞屯田,三国时曹操实行较完备的屯田制度,收效极大,唐以后各代对屯田称呼不一,元、明、清各代仍称屯田,明代屯田区域最广,清代时屯田渐成民田,军屯亦废。

屯田制的国语辞典

屯田制[ tún tián zhì ]

⒈  汉代以来,政府利用军队或农民垦种土地,征取收成做为军饷的制度,称为「屯田制」。分军屯、民屯、商屯。

《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

屯田制的英文翻译
the system of stationing garrisons to grow their own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