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ㄌ一ˇ
部首:
五笔:WJFG
笔画:09
五行:火
结构:左右
unicode:4fda
gbk码:d9b5
部首笔画:2
笔顺:ノ丨丨フ一一丨一一
俚的基本解释

民间的;通俗的:~歌。~语。

俚的介绍

〈名〉

  1. (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2. 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sth.to live for]

    俚,聊也。——《说文》。按,聊者,赖也。

    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汉书·李布栾布田叔传》

  3.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形〉

  1. 民间 。

    如:俚歌(民间的通俗歌谣);俚谚(民间流传通俗而富有意义的民间谚语);俚言(方言俗语);俚妇(民间妇女);俚谚(民间谚语)

  2. 粗俗

    非鄙俚之言所能具。——左思《魏都赋》

    又如:俚室(贫贱之家);俚人(粗俗之人);俚率(粗俗直率);俚浅(粗俗浅陋)

  3. [代,方]∶他

    俚是金大少格朋友呀。—— 清· 蘧园《负曝闲谈》

    又如:俚乃(他);俚哚(他们)

俚的释意
俚〈名〉
(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俚,聊也。--《说文》。按,聊者,赖也。
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汉书·李布栾布田叔传》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俚 〈形〉
民间
粗俗
非鄙俚之言所能具。--
俚lǐ
⒈民间的,通俗的~语。~歌。
⒉聊,依赖。
俚的康熙字典解释

俚【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李。《說文》俚,聊也。《前漢·季布傳贊》其畫無俚之至耳。《註》晉灼曰:計畫無所聊賴。

鄙俗也。《前漢·司馬遷傳贊》質而不俚。《司馬貞曰》俚卽鄙也。

野人歌曰俚。

《博物志》交州夷名曰俚子。

通作里。《詩·大雅》云如何里。《註》愛也。與俚同。

俚的说文解字解释

俚【卷八】【人部】

聊也。从人里聲。良止切

说文解字注

(俚)賴也。賴各本作𦕼。此用方言改許書也。今依漢書季布傳晉灼注所引正。方言。俚、𦕼也。語之轉、字之假借耳。漢書曰。其畫無俚之至。無俚卽今所謂無賴。亦語之轉。古叚理爲之。孟子。稽大不理於口。趙注。理、賴也。大不賴人之口。从人。里聲。良止切。一部。

俚的古汉语解释
①<形>民间的;不文雅的。《汉书·司马迁传》:“辨而不华,质而不~。”
②<动>依赖;依托。《广雅·季布传赞》:“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之至耳。”
俚
俚在中间的成语
以俚结尾的成语
俚的英文翻译
mean; rustic, vulgar, unpo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