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ǐ chě
注音:ㄔˇ ㄔㄜˇ
部首:
笔画:04
五行:火
结构:单一
unicode:5c3a
gbk码:b3df
部首笔画:3
笔顺:フ一ノ丶
尺的基本解释
[ chǐ ]

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

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丁字~。

3.像尺的东西:计算~。

[ chě ]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尺的介绍

1. 尺 [chě]2. 尺 [chǐ]

尺 [chě]

〈名〉

  1.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如“工尺”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corresponding to 2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2. 另见 chǐ

尺 [chǐ]

〈名〉

  1.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2.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chi, a unit of length (3chi=1 meter)]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3.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

    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4. 。中医诊脉部位之一。手掌后桡骨高处下为寸;寸下一指处为关;关下一指处为尺。

    如:尺中(尺脉)

  5. 尺子,量长度的器具 。

    如:平行尺;折尺;滑尺

  6. 喻法度或标准 。

    如:尺墨(法规,法制)

  7. 像尺一样的条状物 [ruler-like things]。

    如:镇尺;戒尺;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尺疏(奏章)

  8. 信件,信札 。

    如:尺书(书,信;书籍);尺素(短笺,书信)

〈形〉

  1. 喻短小或狭小的

    尺泽之蜺也。——《后汉书·对楚五问》

    又如:尺土(形容极为狭小的土地);尺地(极少的土地);尺铁(短小的铁制武器)

  2. 另见 chě

尺的释意
尺 chi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尺 chě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参看
【工尺】。又见chǐ。
尺 chǐ
①长度单位。
②市尺合1/3米。
③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的器具丁字~。
④像尺的东西。计算~。又见chē。
【尺八】古代竹制管乐器。管长一尺八寸,故名。有六指孔,另一孔蒙竹膜,竖吹。宋代后不用。今仍流行于日本,形制稍异。
【尺带珠丹】(697-754)吐蕃赞普。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曾向唐求婚和亲,唐中宗以养女金城公主远嫁吐蕃。730年,与唐会盟,734年分界立碑,约以互不侵犯。
【尺牍】文体名称。即书信。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作书信用的木简约长一尺。
【尺短寸长】(由于应用在不同的地方)一尺也有显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各种事物都有长处也有短处。
【尺规】直尺和圆规的统称。
【尺规作图】以直尺和圆规为工具,按照作图公法所允许的范围加以有限次组合而完成的作图方法。
尺chě
⒈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尺chǐ
⒈长度单位。市尺一~为十寸,十~为一丈。三市~为一米。
⒉量长短的器具竹~。钢~。
⒊一种制图用具放大~。丁字~。
⒋像尺的东西仿~。镇~(压纸用)。
⒌中医切脉部位之一脉三部,寸关~。
尺的康熙字典解释

尺【寅集上】【尸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法三尺,謂以三尺竹𥳑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𠛬具,非也。

叶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韻會》通作赤。

尺的说文解字解释

尺【卷八】【尺部】

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䂓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凡尺之屬皆从尺。昌石切

说文解字注

(尺)十寸也。寸、十分也。禾部曰。十髮爲程。一程爲分。十分爲寸。又曰。律數十二。十二禾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漢志曰。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寸部下亦曰。人手卻一寸動𧖴謂之寸口。鄭注周禮曰。脈之大𠋫要在陽明寸口。疏云。陽明在大拇指本骨之高處與弟二指閒。寸口者、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是也。按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許所謂人手卻十分也。卻者、𢇛也。𢇛者、拓也。人手竟又開拓十分得動脈之處、是曰寸口。凡寸之度取象於此。十寸爲尺。十其長是爲尺。尺、逗。所㠯指尺規榘事也。指尺當作指𢇛。聲之誤也。指𢇛猶標目也。用規榘之事。非尺不足以爲程度。尺居中。下可晐寸分。上可包丈引也。漢志曰。寸者、忖也。尺者、蒦也。尺𢇛蒦三字同韵。从尸。主也。从乙。會意。昌石切。古音在五部。古書亦借赤爲之。毛晃曰。宋時案牘如此。乙、逗。所識也。漢武帝讀東方朔上書未盡。輒乙其處。題識之意也。以榘尺記識所度、故從乙。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㠯人之體爲法。寸法人寸口。尺起於寸。咫法中婦人手。?八尺也。法人㒳臂之長。常倍?。或曰。常當作丈。周制、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人部曰。仞、伸臂一?也。是仞?無二。而此?仞並舉。疑許主七尺曰仞之說。人部之解出後人改竄。非許原文。說詳人部。凡尺之屬皆从尺。

尺的古汉语解释
chǐ
①<量>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有余。”
②<名>量长度的工具,尺子。
③<形>表示短、少。《荆轲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兵。”【尺晷】晷,日影。日影移动一尺。比喻较短的时间。《宋史·朱台符传》:“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成一赋。”【尺书】1.信札;书信。古诗《弧儿行》:“愿欲寄~,将与地下父母。”2.简册;书籍。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文篇具在。”【尺素】1.古人写文章或书信常用的长一尺左右的绢帛。后泛指文章、书籍。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书。”2.用作书信的代称。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
尺的谜语
1.尽可能再节省点(打一字)
2.尽力去办(打一汉字)
3.缺口被人堵上(打一字)
尺
尺的英文翻译
a tape-measure; CL:支,把; a Chinese foot; one of the three acupoints for measuring pulse in Chinese medicine; one of the characters used to represent a musical note in gongche notation, 工尺谱; one-third of a meter; a ru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