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的基本解释
-
山洞(多用于地名):吉~坪(在湖南)。~中(在广西)。
-
崆峒(Kōngtón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峒的介绍
- 峒 [dòng]
〈名〉
山洞(多用于地名) 。
如:峒室(矿井巷道)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
如:峒丁(峒人;峒兵);峒户(峒人人家)
另见 tóng
- 峒 [tóng]
——见“崆峒”( Kōngtón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另见 dòng
峒的释意
峒
山洞(多用于地名)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家)
崆峒(ton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峒tóng
⒈
峒dòng 1.山洞。 2.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称。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来逐渐演变为今侗族。参见"峒丁"﹑"峒人"。 3.宋
代以后羁縻州辖属的行政单位。大者称州,小者称县,又小者称峒。 4.解放前海南岛黎族的一种政治组织。有固定的地区。黎语称"贡"。解放后已废除。 5.见"崆峒"。
峒的康熙字典解释
峒【寅集中】【山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崆峒,山名。本作空桐。《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註》戴猶値也。一作空同。《莊子·司馬彪註》空同,當北斗下山也。《前漢·武帝紀》踰隴登空同,今作崆峒。《唐書·地理志》崆峒在岷州溢洛縣。《史記註》在隴右。《雍州錄》在原州高平縣,卽筓頭山,涇水發源,今平凉府西,卽崆峒山。有廣成子宮。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洞。山一穴也。一曰嵾嵳不齊也。
又《五音集韻》在孔切,音董。山穴。通作洞。
又叶徒黃切,音唐。《道藏歌》綠蓋協晨霞,靑軿擲空峒。右揖東林帝,上朝太虛皇。

峒的英文翻译
cave; name of a mountain; cavern; variant of 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