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在中间的词语
惕的基本解释
-
1.小心:警~。
2.害怕:怵(chù)~。
惕的介绍
- 惕 [Tì]
〈名〉
姓
- 惕 [tì]
〈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惕的解释
惕〈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惕 〈名〉
姓
惕的释意
惕〈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
惕tì担心,小心谨慎提高警~。
惕的更多解释
惕 ti 部首 忄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11 惕
watchful;
惕
tì
〈动〉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惕
tì
〈名〉
姓
惕厉,惕励
tìlì,tìlì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乾》
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后汉书·马皇后纪》
惕惕
tìtì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惕
tì ㄊㄧ╝
(1)
戒惧,小心谨慎警~。~惧。~~。~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2)
疾速一日~,一日留”。
郑码ukro,u60d5,gbkcce8
笔画数11,部首忄,笔顺编号44225113533
惕的古汉语解释
惕
tì<动>担心;提心吊胆。《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岂敢忘职!”今有双音词“警惕”
惕的百科
惕,戒惧;惊慌不宁。《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素问·诊要经终论》:“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素问·阴阳脉解》:“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惕的英文翻译
fearful; respect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