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éng
注音:ㄔㄥˊ
部首:
五笔:BDII
笔画:08
五行:金
结构:单一
unicode:627f
gbk码:b3d0
部首笔画:4
笔顺:フ丨一一一フノ丶
承的基本解释

1.托着;接着:~尘。~重。

2.承担:~印。~制中西服装。

3.客套话,承蒙:昨~热情招待,不胜感激。

4.继续;接续:继~。~上启下。~先启后。

5.接受(命令或吩咐):秉~。~命。

6.姓。

承的介绍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2. 承,奉也。受也。——《说文》

    女承筐无实。——《易·归妹》。虞注:“自下受上称承。”

    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承盘(托盘)

  3. 继承

    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承袭(继承);承家(承继家业);承授(承继传受)

  4. 接受;承受

    若不足而不承。——《庄子·大宗师》

    士于大夫承贺。——《礼记·王藻》

    又如:承派(接受委派);承教(谦词。接受教诲);承做(接受加工);承命(受命)

  5. 奉承 。

    如:承附(奉承附和);承旨(逢迎意旨);承志(迎合意旨;继承大志)

  6. 承担,担负;担当 。

    如:承造(负责建造);承局(包办各项事务的人;衙门中的差人)

  7. 秉承 。

    如:承制(奉旨);承荷(秉承);承运(秉受天命)

  8. 招认 [confess one's crime]。

    如:承招(认罪招供);承抵(认罪抵命);承伏(认罪)

  9. 侍奉 。

    如:承欢(承色。侍奉父母,使之高兴);承应(侍候,伺候;妓女、艺人应宫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名〉

  1. 指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载作用的部分 。

    如:石承;轴承

承的释意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承,奉也。受也。--《说文》
女承筐无实。--《易·归妹》。虞注自下受上称承。”
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姚鼐《登泰山记》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承盘(托盘)
继承
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承 chéng
①托着;接着~之以首(用头托着)。
②承担;接受~印、~办。
③客套话。受到~老兄款待,不胜感激。
④继续;接续一脉相~。
⑤姓。
【承包】法人、集体或个人接受工程或大宗定货等,负责完成。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之所。位于河北承德市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五年(1790)竣工,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皇家园林
。又称热河行宫。
【承接复句】分句间具有先后相继关系的复句。其中的各个分句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事情。常用'就、便、才、于是、后来'、'首先…然后'、'起先…后来'等关联词
。又称连贯复句。
【承接句群】一句接一句,往往按时间推移、位置变换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几个句子。常用'于是、就、接着'或'起初…后来'等关联词语联结。
【承蒙】客套话。得到;受到~热情款待,不胜感激。
【承前启后】见【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指文章结构等)。
【承先启后】继承过去的,开创未来的(多用于事业、学问等)。又作承前启后。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关,埋藏较深。当上面隔水层钻穿后,可涌出地表。又称自流水。
承chéng
⒈托着,捧着~尘(天花板)。~饮而进献。
⒉担当,接受,蒙受~担。~包。~当。~受。~蒙。~情。~教。
⒊继续,接续继~。~接。~前启后。
⒋〈古〉通"乘"。趁着。
①〈表〉同意,认可~认过错。
②国际上指对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予以肯定。
承zhěng 1.援救。
承zèng 1.馈赠。
承zhēng 1.古代地名用字。
承zhèng 1.古地名用字。
承的康熙字典解释

承【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𠀤音丞。《說文》奉也。《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承。《詩·小雅》承筐是將。

受也。《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

《增韻》下載上也。《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註》屋柱下石也。

《廣韻》次也。《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承。《註》承貢賦之次也。

繼也。《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疏》新故相承,無彫落也。

止也。《詩·魯頌》則莫我敢承。《疏》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通丞。《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註》承,佐也。

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姓。《後漢·承宮傳註》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註》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集韻》《韻會》𠀤持陵切,音懲。《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註》承,蓋楚言。

《集韻》《類篇》𠀤蒸上聲,與抍通。《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承之。《註》出溺爲承。直作拯。

《韻會》《正韻》𠀤昨亙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註》承讀爲贈,聲之誤也。

《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註》應劭讀。

叶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休勳顯祚,永永無疆。於皇舊亭,苗嗣是承。《集韻》或作𢪻

作氶。

承的说文解字解释

承【卷十二】【手部】

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署陵切〖注〗臣鉉等曰:謹節其事,承奉之義也,故从卪。〖注〗𢪐,俗字。

说文解字注

(承)奉也。受也。?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爲轉注也。𠬪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劒皆相付之訓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爲懲也。从手卪。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

承的古汉语解释
chéng
①<动>捧着;托着。《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之。”
②<动>承受;承接。《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恩于伟饯。”《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天景命。”
③<动>承担。《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之。”
④<动>继承;继续。《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籍有宦官。”
⑤<动>连接。《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菲菲而~宇。”
⑥<名>接连的次第;位次。《左传·昭公十三年》:“及盟,子产争~。”
⑦<动>承认。《陈州粜米》:“拿到阶庭取下招~。”【承乏】谦辞。表示所任职因没有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丘《秋兴赋》:“摄官~,猥厕朝列。”【承风】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从化。”【承欢】1.迎合别人的意旨,博取欢心。白居易《长恨歌》:“~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2.指侍奉父母。骆宾王《上廉使启》:“~膝下,驭潘舆于家园。”【承教】受教,接受教令。【承接】应酬,交际。【承藉】1.凭藉。《隋书·长孙晟传》:“今若得尚公主,~威灵。”2.继承先人的仕籍。藉,通“籍”。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有美誉。”【承平】太平,治平相承。【承前】1.继承前者,如前。2.以前。【承祀】承奉祭祀,指继帝位。《汉书·韦贤传》:“世世~,传之无穷。”【承袭】继承;沿袭。【承颜】1.顺从他人的脸色。多指侍奉尊长。2.言幸得见面。【承运】秉承王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因用为称颂帝王的套语。明清诏书前头均称“奉天~皇帝诏曰。”【承旨】1.逢迎意旨。《后汉书·窦宪传》:“由是朝臣震慑,望风~。”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命起居郎、舍人对仗~,仗下,与百官皆出。”3.官名。其一属翰林院,其位置高于翰林学士;其二属枢密院。【承制】1.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晋书·宣帝纪》:“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刻印,多所假授。”2.官名。苏舜钦《庆州败》:“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乳臭儿。”
承的百科
承,cheng,从人从双手、奉也。受也。(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2)[holdinthepalm;supportwiththepalm;bear]
承
承的反义词
承的英文翻译
Cheng (c. 2000 BC), third of the legendary Flame Emperors 炎帝descended from Shennong 神农Farmer God; to take charge; to bear; to undertake; surname Cheng; to receive; owing to; due to; to hold; to carry; to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