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áo fǒu
注音:ㄆㄠˊ ㄈㄡˇ
部首:
五笔:QNOU
笔画:09
结构:上下
unicode:70b0
gbk码:9ee4
笔顺:ノフフ一フ丶丶丶丶
炰的基本解释
[ páo ]

1.〔~烋(xiū)〕古同“咆哮”,猛兽怒吼;也形容人暴怒。

2.古同“炮”,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

[ fǒu ]

蒸煮:“~鳖鲜鱼。”

炰的康熙字典解释

炰【巳集中】【火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集韻》𠀤同炮。《詩·小雅》炰𪔀膾鯉。《魯頌》毛炰胾羹。

《詩·大雅》女炰烋于中國。《傳》炰烋,彭亨也。《箋》自矜氣健之貌。

炰烋,亦作咆烋。《左思·魏都賦》克翦方命,吞滅咆烋。雲徹叛換,席卷虔劉。

《集韻》俯九切,音缶。同缹。詳缹字註。

炰的说文解字解释

炮【卷十】【火部】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薄交切

说文解字注

(炮)毛炙肉也。炙肉者、貫之加於火。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瓠葉傳曰。毛曰炮。加火曰燔。閟宫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炮豚者、爓去其毛而炮之。內則注曰。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炮者、毛謂燎毛。炮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爲許所本。六月、韓奕皆曰炰鼈。箋云。炰、以火孰之也。鼈無毛而亦曰炰。則毛與炮二事。鄭說爲長矣。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大射篇注炮鼈或作缹、或作?。是知炰缹爲古今字。通俗文曰。燥煑曰缹。燥煑謂不過濡也。裹燒曰炮。燥煑亦曰炮。漢人燥煑多用缹字。缶聲包聲古音同在三部。从火。包聲。薄交切。古音在三部。

炰的古汉语解释
páo<动>同“炮”,烧烤。《汉书·杨恽传》:“岁时伏腊,烹羊~羔。”【炰烋】咆哮。
炰的谜语
1.四人同举包大人(打一字)
炰的百科
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蒸煮。
炰
以炰结尾的词语
以炰开头的成语
炰的英文翻译
to r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