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ǐng
注音:ㄅ一ㄥˇ
部首:
五笔:YLKI
笔画:13
五行:水
结构:上中下
unicode:7980
gbk码:d9f7
部首笔画:5
笔顺:丶一丨フ丨フ一一一一丨ノ丶
禀的基本解释

1.向长辈或上级报告:回~。~报。

2.旧时下级向上级报告的一种文件:具~详告。

3.领受:~承。

禀的介绍

〈动〉

  1. (会意。禀为稟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2. 同本义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3. 赋予;给与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4. 承受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5. 报告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又如:禀陈(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禀牍(对上级有所陈述的文件);禀知(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

禀的释意
(会意。禀为禀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同本义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赋予;给与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承受
臣下罔收
禀 bǐng
①禀报;禀告(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
②旧时禀报的文稿、材料~帖。
③承接~承。
【禀承】见【秉承】。
【禀赋】人的身体素质、智能等~优良。
【禀告】旧时称向上级或长辈汇报情况。
【禀性】本性~忠厚。
禀lǐn 1.谷仓。 2.粮食。 3.古代官名。掌米仓,即《周礼》中的廪人。 4.敬。
禀的康熙字典解释

禀【午集下】【示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正字通》俗稟字。《唐韻》《集韻》《韻會》𠀤力錦切,音懔。《說文》賜穀也。从㐭从禾。《徐曰》公稟賜之也。《廣韻》與也。《增韻》供也,給也,受也。《禮·中庸》旣稟稱事。《歐陽氏曰》古者給人以食,取之倉廩,故因稱稟給,稟食。《前漢·孝文紀》吏稟當受鬻者。《師古註》稟,給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筆錦切,賓上聲。受命曰稟。《書·說命》臣下罔攸稟令。《傳》稟,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爲稟,古無此義。

水名。《水經注》長社北界有稟水。

《集韻》逋鴆切,賓去聲。受也。《韻會》俗作禀,非。

禀的说文解字解释

稟【卷五】【㐭部】

賜穀也。从㐭从禾。筆錦切

说文解字注

(稟)賜榖也。賜榖曰稟。中庸。旣稟稱事。鄭注周禮宫正、內宰、廩人、掌固皆云。稍食、祿稟也。又司稼注云。賙、稟其艱阨。晉惠帝云。官鼃可給稟。凡若此類。今本多譌爲廩。卽有未譌者、亦皆讀爲力甚切矣。今之廩膳生員、於古當作稟膳。从㐭禾。禾猶榖也。榖𡉄於㐭。周禮所謂以待賙賜、稍食也。凡賜榖曰稟。受賜亦曰稟。引伸之凡上所賦、下所受皆曰稟。左傳言稟命則不威是也。筆錦切。七部。

禀的古汉语解释
bǐng
①<动>赐人以谷。《后汉书·盖勋传》:“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之。”
②<动>授与;赐与。《汉书·礼乐志》:“天~其性而能节也。”
③<动>承受;领受。《论衡·命义》:“故寿命修短皆~于天。”
④<名>下对上的报告。《宋书·刘穆之传》:“求诉百端,内外咨~,盈阶满室。”
⑤<动>动用。《淮南子·俶真训》:“虽欲勿~,其可得邪?”
lǐn<名>同“廪”,粮仓。《新唐书·李密传》:“今~无见粮,难以持久。”【禀假】预支。《后汉书·张禹传》:“禹上疏求入三岁租税,以助郡国~。”
禀的百科
禀的本字写作“禀”。是会意字,由㐭(lǐn)和禾两部分组成。在小篆中,禀特指官府赏赐谷物,读作bǐng。引申指赐予赋予,又引申为承受,又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报告。
禀
禀在中间的词语
以禀开头的成语
以禀结尾的成语
禀的英文翻译
to give; to endow; to make a report (to a superior); to receive; 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