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ān
注音:ㄗㄢ
部首:
五笔:TAQJ
笔画:18
五行:木
结构:上中下
unicode:7c2a
gbk码:f4a2
部首笔画:6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一フノフ一フノフ丨フ一一
簪的基本解释

1.簪子,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饰物。用金属、玉石、骨头等制成。

2.插;戴:~花。

簪的介绍

〈名〉

  1. (形声。从竹,賛( 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动〉

  1. 插戴在头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 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2. 连缀

    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簪的释意
(形声。从竹,賛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插戴在头上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
簪zān
⒈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长条形,用金属、玉石、兽骨等制成金~子。碧玉~。
⒉插,戴~红花。
簪zǎn 1.疾速。
簪的康熙字典解释

簪【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兂𥯓《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正韻》緇深切,𠀤音㻸。首筓也。《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

𣏽也,因形名之也。

《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𠀤音鐕。義同。

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

《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

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集韻》或作𥸢、篸。

簪的古汉语解释
zān
①<名>古代用来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固定在头发上的长形针。《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②<动>在头上插戴。《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簪花】⒈戴花。⒉书体的一种。【簪缨】簪和缨,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装饰物。也指为官的人。
簪的百科
古代汉族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簪
簪在中间的词语
簪的英文翻译
old variant of 簪; hair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