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òng zǒng
注音:ㄗㄨㄥˋ ㄗㄨㄥˇ
部首:
五笔:XWWY
笔画:07
五行:火
结构:左右
unicode:7eb5
gbk码:d7dd
部首笔画:3
繁体:
笔顺:フフ一ノ丶ノ丶
纵的基本解释
[ zòng ]

1.放:~虎归山。~火。

2.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3.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即使:~然。~使。~令。

5.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6.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7.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 zǒng ]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纵的介绍

1. 纵 [zòng]

纵 [zòng]

〈形〉

  1. (形声。从糸( mì),从声。本义:松缓)

  2. 同本义

    纵,缓也。——《说文》

    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南齐书》

    又如:纵缓(松懈);纵弛(松懈;放松)

  3. 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

    不别横之与纵。——《楚辞·沈江》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

  4. 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平行的 。

    如:纵波;纵目(直竖的眼睛);纵理入口(面部有竖纹衔接至口边。命相者以为饿死之相);纵剖面

  5. 广泛

    谈道之余,纵言及文辞,…,非凡子所及。——陆游《重修天封寺记》

    又如:纵意(任意)

〈动〉

  1. 发;放

    纵,一曰舍也。——《说文》

    李种坐故纵死罪。——《汉书·昭帝纪》。注:“谓容放之。”

    夫民气纵则底。——《国语·楚语》。注:“放也。”

    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纵言至于理。——《礼记·仲尼燕居》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唐· 韩愈《秋怀诗》之六

    顺风纵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纵目(放眼远望);纵出(放出);纵兵(发兵;出兵);纵笔(放手书写)

  2. 释放;放走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七擒七纵。——《李靖》

    纵虎归山也。——《三国演义》

    又如:纵囚(释放囚犯);纵出(枉法减轻刑罚或非法释放囚犯;任意放出);纵遣(释放遣发);纵舍(释放;宽放)

  3. 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

    纵欲而不忍。——《离骚》。按,任情肆意之谓也。

    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左传·昭公十年》

    纵之顺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若纵(如果放纵听任);纵放(言行放纵,不自检点;奔放自如,具有豪迈雄健的气势)

  4. 腾跃 。

    如:纵跳(腾跃欢跳;跃身跳起);纵体(跳舞时腾跃轻盈的样子)

  5. 放过 。

    如:纵恶(姑息坏人);纵敌(放过敌人而不拦截)

  6. 指合纵。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曰“合纵”

    必得定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 (纵,定纵。)又

    纵之利害。

    谨奉社稷而以纵。

    日出而言纵。

    纵定乎?

    歃血而定纵。

    定纵于殿上。

  8. 纵然,即使

    公子纵轻胜。——《史记·魏公子列传》

    纵有健妇把锄犁。——唐· 杜甫《兵车行》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 柳永《雨霖铃》

    纵豆蔻词工。——宋· 姜夔《扬州慢》

    又如:纵有(即使有);纵大(纵然;即使);纵得(纵令,即使);纵饶(纵令,即使)

纵的释意
(形声。从糸,从声。本义松缓)
同本义
纵,缓也。--《说文》
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南齐书》
又如纵缓(松懈);纵弛(松懈;放松)
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
不别横之与纵。--《楚辞·沈江》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
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平行的
广泛
谈道之余,纵言及文辞,…,非凡子
纵(縱)zòng
⒈发,放~兵。~火。~虎归山。
⒉放任,无拘束~容。放~。~情歌唱。
⒊放开,释放~目远望。七擒七~。
⒋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跳过去。
⒌即使~使。~有困难,也能克服。
⒍竖,直,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对~线。~剖。站成~队。
⒎深广,从前到后的~深。
⒏起皱纹纸揉~了。
①引身,举身。
②行动放肆。
纵zǒng 1.见"纵纵"。 2.通"总"。掌握;统率。 3.通"总"。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纵的康熙字典解释

縱【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𥾞《廣韻》子用切《集韻》《韻會》《正韻》足用切,𠀤蹤去聲。《說文》緩也。一曰舍也。《博雅》置也。《玉篇》恣也,放也。《書·太甲》縱敗禮。《詩·大雅》無縱詭隨。

《詩·鄭風》抑縱送忌。《註》發矢曰縱。

《禮·仲尼燕居》縱言至于禮。《註》縱言,汎說事。

《左傳·襄二十六年》敢有二心乎。縱有,共其內,莫共其外。

《爾雅·釋詁》縱,亂也。

省作從。《論語》從之純如也。《前漢·王吉傳》放從自若。

《集韻》《韻會》祖動切《正韻》作孔切,𠀤音總。《禮·檀弓》喪事欲其縱縱爾。《註》讀如總領之總。急遽趨事貌。

《集韻》足勇切,音䙕。慫或作縱。《前漢·衡山王傳》日夜縱臾。《註》師古曰:縱臾,謂獎勸也。

《廣韻》卽容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容切,𠀤音蹤。《廣韻》縱橫也。《韻會》或作從。《詩·齊風》衡從其畝。《類篇》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交。《註》從,與縱同。

與蹤通。《前漢·蕭何傳》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註》師古曰:讀者乃爲蹤蹟之蹤,非也。○按隷釋袁良𥓓:往者王尊發縱于平陽。楊著𥓓:追縱魯參。魯峻𥓓:比縱豹產。皆以縱爲蹤。師古之說非是。

《集韻》徂聰切,音叢。髻高大貌。

纵的说文解字解释

縱【卷十三】【糸部】

緩也。一曰舍也。从糸從聲。足用切

说文解字注

(縱)緩也。一曰捨也。各本作舍也。由俗以舍捨通用也。今正。捨者、釋也。从糸。從聲。足用切。九部。後人以爲從衡字者、非也。

纵的古汉语解释
zòng
①<形>竖,与“横”相对。《游黄山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横。”
②<动>放。《殽之战》:“奉不可失,敌不可~。~敌,患生;违天,不祥”。
③<动>放纵;放任。《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情以傲物。”《赤壁赋》:“~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④<动>驱。《失街亭》:“延挥刀~马,直取张郃。”
⑤<动>腾跃。《美猴王》:“(石猴)将身一~,径跳入瀑布泉中。”
⑥<连>即使;纵放。《垓下之战》:“~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信凌君窍符救赵》:“且公子~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姊邪?”
纵的百科
部外笔画:4五笔86:XWWY五笔98:XWWY仓颉:VMOO笔顺编号:5513434四角号码:28100Unicode:CJK统一汉字U+7EB5
纵
纵的近义词
纵的反义词
纵的英文翻译
longitudinal; even if; vertical; to indulge; lengthwise; warp (the vertical threads in weaving); to release; north-south (lines of long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