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ě
注音:ㄓㄜˇ
部首:
五笔:FTJF
笔画:08
五行:火
结构:上下
unicode:8005
gbk码:d5df
部首笔画:4
笔顺: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者的基本解释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老~。作~。读~。胜利~。未渡~。卖柑~。符合标准~。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后~。二~必居其一。两~缺一不可。

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空气流动而成。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

6.姓。

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番。~边。

者的介绍

〈代〉

  1.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 王衍《醉妆词》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3.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4.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6.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形〉

  1. 轻狂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 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2. 虚假,不老实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3. 通“诸”( zhū)。众多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名〉

  1. 假借,借口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者的释意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王衍《醉妆词》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者zhě
⒈代词。指人、事、物、时、数、地点等作~。读~。劳动~。前~。大~。昔~。那~。此四~。治国能使贫~富。
⒉这,此(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回。~番。~个。~儿走。
⒊助词。〈表〉语气停顿郭沫若~,四川人也。
⒋用于句末。〈表〉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
者的康熙字典解释

者【未集中】【老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𠀤音赭。《說文》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韻補》叶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註》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

叶阻可切。《繆襲·挽歌》形容稍銷歇,齒髮行當墮。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叶之戈切。《韓愈·盧氏墓銘》命不侔身,兹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觀者。

《韻會》說文从白,當作者,今作者。◎按說文在白部,今从正字通倂入。者或从白聲。𣏔,古文困字。

者的说文解字解释

者【卷四】【白部】

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之也切〖注〗者或从白𣏔聲。𣏔,困字古文。

说文解字注

(者)別事䛐也。言主於別事。則言者以別之。喪服經。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注曰。者者、明爲下出也。此別事之例。凡俗語云者箇、者般、者回皆取別事之意。不知何時以迎這之這代之。這、魚戰切。从白。?聲。?古文旅。㫃部曰。𣥐古文旅。者之偏旁乃全不類。轉寫之過也。之也切。古音在五部。讀如煑。

者的古汉语解释
zhě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者的谜语
1.老人将放在盒子里的宝刀偷天换日(打一字)
2.有目共睹(打一汉字)
3.老一半早一半(打一字)
者
以者开头的成语
者的英文翻译
(after a noun) person involved in ...; (old) this; (used after a term, to mark a pause before defining the term); (used after a number or 后or 前to refer to sth mentioned previously); -er; -ist; (after a verb or adjective) one who (is) ...; (old) (used at the end of a com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