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ㄐ一
部首:
五笔:YMN
笔画:04
五行:木
结构:左右
unicode:8ba5
gbk码:bca5
部首笔画:2
繁体:
笔顺:丶フノフ
讥的基本解释

讥讽:~笑。~刺。反唇相~。

讥的介绍

〈动〉

  1. (形声。从言,幾( jì)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2.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3. 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4. 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5.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名〉

  1.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讥的释意
(形声。从言,幾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讥的康熙字典解释

譏【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居依切《集韻》《韻會》居希切,𠀤音機。《說文》誹也。《增韻》誚也。《左傳·隱元年》稱鄭伯譏失敎也。《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微文刺譏,貶損當世。

《廣雅》問也。《增韻》伺察也。《禮·王制》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註》譏,呵察也。

《廣雅》諫也。《玉篇》嫌也。《廣韻》譴也。

官名。《金史·百官志》譏察使掌譏察姦僞。

《韻會》通作幾。《周禮·地官·司關》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猶幾。《註》猶幾謂無租稅,猶苛察不令姦人出入。

讥的说文解字解释

譏【卷三】【言部】

誹也。从言幾聲。居衣切

说文解字注

(譏)誹也。譏誹曡韵。譏之言微也。以微言相摩切也。引伸爲關市譏而不征之譏。从言。幾聲。居衣切。十五部。

讥的古汉语解释
①<动>指责;非难。《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动>规劝;讥笑。《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于市朝。”
③<动>讥讽;讥笑。《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而在己为有悔。”
讥的百科
【释义】讽刺;挖苦:讥讽|讥笑。【讥讽】#jīfěng用轻蔑、尖利的话语挖苦,指责别人的错误、缺点。〖例句〗对同学的缺点错误不应讥讽,要善意地提出批评。【讥笑】#jīxiào讽刺嘲笑。
讥
讥在中间的成语
讥的英文翻译
inspect; ridicule, jeer, m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