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ㄘˊ
部首:
五笔:TDUH
笔画:13
五行:金
结构:左右
unicode:8f9e
gbk码:b4c7
部首笔画:7
繁体:
笔顺:ノ一丨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辞的基本解释

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2.言语文词:~令。修~。

3.告别:~行。

4.不接受;请求离去:~谢。~职。

5.解雇:~退。他被老板~了。

6.躲避;推托:万死不~。不~辛苦。

辞的介绍

〈动〉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3.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4.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6. 解雇,免职 。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的释意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
辞 cí
①优美的语言;言词~藻、修~。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赋、楚~。
③古体诗的一种《木兰~》。
④告别;告辞~行。
⑤辞职。
⑥辞退解雇。
⑦躲避;推托推~、不~劳苦。
【辞呈】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
【辞赋】文体名称『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指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又较多运用散
文手法,与辞已不相同。
【辞格】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如比喻、借代。又称修辞格。
【辞海】
①书名。陆费逵等编。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为综合性大型词典。收单字13000多,词语77000条左右,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通称旧辞海。
②书名。辞海编辑委员会编。1965年出版未定稿,1979年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以及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通称新辞海。1989年修订后再版。
【辞令】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善于~。又作词令。
【辞书】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源】
①书名。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通称旧辞源。
②书名。1979年出版。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内容以旧有辞书
、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通称新辞源。
【辞藻】见【词藻】。
辞的康熙字典解释

辞【未集下】【舌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𤔧《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𠀤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𠛬》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辞的说文解字解释

辭【卷十四】【辛部】

訟也。从𤔔𤔔猶理辜也。𤔔,理也。𤔲,籒文辭从司。似兹切文六重三

说文解字注

(辭)說也。今本說譌訟。廣韵七之所引不誤。今本此說譌爲訟。訩字下訟譌爲說。其誤正同。言部曰。說者、釋也。从𤔔辛。會意。似茲切。一部。𤔔辛猶理辜也。釋會意之恉。依小徐本訂正。

𤔲)籒文辭。从司。易𣪠辭本亦作𤔲

辞的古汉语解释
①<名>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名>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动>讲话,告诉。《殽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于军。”
④<动>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指南录>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动>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名>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名>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辞决】决别。【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辞的谜语
1.半边甜,半边辣(打一字)
2.食不甘味(打一字)
辞的百科
本词条介绍的是“辞“字的基本信息、基本字义、常用词组及字体的演变过程。
辞
辞的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