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加的;附带的:~录。~设。
2.依靠:依~。~随。
3.靠近;贴近:~近。~耳交谈。
〈动〉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 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如涂涂附。——《诗·小雅·角弓》
是故涂不附。——《考工记·轮人》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附缠(附着,纠缠住);附离(附着)
依傍;依附
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人勿附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又如:附势;附籍天潢(依附皇室);附郭(近城的地方;郊外);附纳(依附交结);附顺(依附顺从);附权(依附权贵)
附带 。
如:附项(附带的事项);附记(附带记述);附呈(附带送上);附款(文件中的附带条款或款项);附答(附带)
归附
荆州之民附 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附众(使众人归附);附款(归附款服);附化(归化);附就(俯就,屈己从人);附悦(顺从悦服)
附会 [strain one's interpretation]。
如:附甲(在他人的奏议上签名以示附议);附合(附会);附讹(附会讹谬)
佩带
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
靠近
燕不用而耳不附。——《韩非子·用人》
其附于刑者,归于土。——《周礼·大司徒》
又如:附火(靠近火取暖)
增益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荀子·礼论》。注:“附,增益也。”
如:附益(增益,增加);附说(增加解说)
搭乘[船] 。
如:附搭(搭乘);附舟(搭船)
捎带;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通“抚”( fǔ)。体恤,抚慰
昭公之弟商人以 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史记·齐世家》
〈名〉
树木外表的粗皮
中草药“附子”的简称
通“腑”。脏腑
臣幸得托肺附。——《汉书·楚元王传》
姓
附【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集韻》《韻會》符遇切,音駙。《玉篇》依也,近也,著也。《廣韻》寄附。《集韻》托也。《易·剝卦》山附于地。《禮·樂記》附親萬民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
者,歸于士。《註》附,麗也。《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禮·雜記》大夫附于士。《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音覆。《說文》附婁,小土山也。
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玉篇》附婁,今作培。《集韻》或作㟝㟊。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
附【卷十四】【部】
附,小土山也。从
付聲。《春秋傳》曰:“附
無松栢。”符又切
说文解字注
(附)附婁、逗。㬪韵字。小土山也。左傳襄二十四年。子大叔曰。部婁無松柏。杜注。部婁、小阜。服虔曰。喻小國。風俗通義引左傳釋之曰。言其卑小。部者、阜之類。今齊魯之閒、田中少高卬名之爲部矣。按或作培塿。依許則傳文本作附婁。字从、其本義也。上蒲口反。下路口反。玉篇曰。說文以坿爲坿益字、从土。此附作步口切。小土山也。玉裁謂土部坿、益也。增益之義宜用之。相近之義亦宜用之。今則盡用附。而附之本義廢矣。从
。付聲。符又切。按此音非也。當云蒲口切。四部。春秋傳曰。附婁無松柏。左氏傳多古文。許所見未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