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ài
注音:ㄋㄞˋ
部首:
五笔:EHNN
笔画:14
五行:火
结构:上下
unicode:9f10
gbk码:d8be
部首笔画:12
笔顺:フノ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鼐的基本解释

大鼎。

鼐的介绍

〈名〉

  1. (形声。从鼎,乃声。本义:大鼎) 同本义

鼐的释意
鼐〈名〉
(形声。从鼎,乃声。本义大鼎) 同本义
鼐nài大鼎。
鼐的康熙字典解释

鼐【亥集下】【鼎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奴代切《集韻》《韻會》乃代切,𠀤音耐。《說文》鼎之絕大者。《廣雅》鼎絕大謂之鼐。《詩·周頌》鼐鼎及鼒。

《廣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曩亥切,𠀤音乃。義同。

《集韻》寧鄧切,能去聲。大鼎也。

鼐的说文解字解释

鼐【卷七】【鼎部】

鼎之絕大者。从鼎乃聲。《魯詩》說:鼐,小鼎。奴代切

说文解字注

(鼐)鼎之絕大者。釋器曰。鼎絕大謂之鼐。周頌傳曰。大鼎謂之鼐。小鼎謂之鼒。傳與爾雅說鼒異。說鼐則略同。絕大謂函牛之鼎也。九家易曰。牛鼎受一斛。羊鼎五斗。豕鼎三斗。乃者、詞之難也。故从乃爲大。才者、艸木之初也。故从才爲小。从鼎。乃聲。奴代切。一部。魯詩說鼐、小鼎。魯詩說、謂傳魯申公之學者也。惠氏棟云。說苑曰。詩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自內及外。以小及大也。魯詩者、劉向家學。故說鼐小鼒大。

鼐的古汉语解释
nài<名>最大的鼎。《诗经·周颂·丝衣》:“~鼎及鼒。”
鼐的百科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鼐
鼐在中间的词语
以鼐结尾的词语
鼐在中间的成语
以鼐结尾的成语
鼐的英文翻译
incense tri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