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òng
注音:ㄉㄨㄥˋ
部首:
五笔:UAIY
笔画:07
五行:火
结构:左右
unicode:51bb
gbk码:b6b3
部首笔画:2
繁体:
笔顺:丶一一フ丨ノ丶
冻的基本解释

1.(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固:不~港。缸里的水~了。白菜要抢收入窖,不能让它~坏。

2.汤汁等凝结成的半固体:肉~儿。鱼~儿。

3.受冷或感到冷:今天衣服穿少了,真~得慌。

4.机体的组织由于温度过低而受损伤:~害。我的脚~了。

5.姓。

冻的介绍

〈动〉

  1. (形声。从仌( bīng),东声。本义:结冰)

  2. 同本义

    冻,仌也。——《说文》

    壮冰曰冻。——《风俗通》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又如:冻柱(冻住);冻浦(结了冰的河川)

  3. 受冻;感到寒冷

    夜冻寒。——《管子·五辅》

    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冻草(使草受冻);冻树(寒霜凝结在树木上);冻笔(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名〉

  1. 厚冰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又如:冻合(冰封);冻冻(冰);冻轮(冰轮);冻雪(冰雪)

  2. 汁液或其他含水物质受冷而凝成的固体或半固体 。

    如:肉皮冻;鱼冻

〈形〉

  1. 寒冷,受冷或感到冷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冻刺刺(冻钦钦。冷得发颤的样子);冻冽(冰冷;极冷);冻剥剥(寒冷透凉地);小心冻着

  2. 水晶般的,形容像冰一般晶莹润泽的

    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文彭《印章杂说》

    又如:冻珠;亦为冻石的简称;冻石(一种可制成印章或工艺品的石头);冻云(冬天下雪前凝聚的阴云)

  3. 寒凉 。

    如:冻酒(寒凉的酒);冻泉(寒凉的泉水);冻醴(冷酒)

冻的释意
(形声。从仌,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冻,仌也。--《说文》
壮冰曰冻。--《风俗通》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风掣红旗冻不翻。--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又如冻柱(冻住);冻浦(结了冰的河川)
受冻;感到寒冷
夜冻寒。--《管子·五辅》
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冻草(使草受冻);冻树(寒霜凝结在树木上);冻笔(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厚冰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又如冻合(冰封);冻冻(冰);冻轮(冰轮);冻雪(冰雪)
汁液或其他含
冻 dòng
①(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肉。
②汤汁类凝结成半固体肉~。
③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脚~了。
【冻土】指温度在0℃以下,因冻结而含冰的各种土石层。按保持时间可分为暂时性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约占陆地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苏
联和加拿大。
冻dōng 1.见"冻雨"﹑"冻冻"。
冻的康熙字典解释

凍【子集下】【冫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貢切,東去聲。《說文》冰也。《禮·月令》孟冬,地始凍。孟春,東風解凍。《風俗通》冰壯曰凍。

《唐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𠀤音東。義同。

冻的说文解字解释

凍【卷十一】【仌部】

仌也。从仌東聲。多貢切

说文解字注

(凍)仌也。初凝曰仌。仌壯曰凍。又於水曰冰。於他物曰凍。故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凍。从仌。東聲。多貢切。九部。

冻的百科
冻是形声字,冫为形,东为声。意指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冰块等)。
冻
以冻开头的成语
冻的英文翻译
cold, congeal; jelly; free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