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ā xié
注音:ㄒ一ㄝˊ ㄐ一ㄚ
部首:
五笔:RGUW
笔画:09
五行:水
结构:左右
unicode:631f
gbk码:d0ae
部首笔画:3
繁体:
笔顺:一丨一一丶ノ一ノ丶
挟的基本解释
[ jiā ]

同“夹”(jiā)

[ xié ]

心里怀着(怨恨等):~嫌。~恨。~仇陷害。

挟的介绍

1. 挟 [xié]

挟 [xié]

〈动〉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hold sth. under the arm]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3.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4.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5.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6.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7.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8. 隐藏 。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9.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0.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1.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挟的释意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
挟(挾)xié
⒈用胳膊夹住。
⒉携同~带。
⒊凭借权势或抓住对方弱点,强迫人服从~制。要~。
⒋怀着,藏着~怨。~不信之心。
挟jiā 1.同"夹"。夹取;夹住。 2.通"浃"。通达;和洽;周遍。 3.通"梜"。筷子。
挟的康熙字典解释

挾【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𠀤音協。《說文》俾持也。《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詩·大雅》旣挾四鍭。《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註》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註》在掖曰挾。

《爾雅·釋言》藏也。《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註》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廣韻》懷也,護也。《孟子》不挾長,不挾貴。《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會也。《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𠀤與夾同。亦持也。

《集韻》《韻會》𠀤子洽切,音啑。

《集韻》吉協切,音頰。

作荅切,音匝。義𠀤同。或作抸。

《集韻》《韻會》𠀤卽協切。與浹通。《詩·大雅》使不挾四方。《傳》挾,達也。《疏》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註》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又作浹。《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註》挾讀爲浹。匝也。

《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挟的说文解字解释

挾【卷十二】【手部】

俾持也。从手夾聲。胡頰切

说文解字注

(挾)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𥨸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勳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反。挾日、干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爲本字。挾矢爲叚借字與。从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从二人。今皆正。从二入。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挟的古汉语解释
xié
①<动>用胳膊夹住。《冯婉贞》:“操刀~盾。”
②<动>携同。《赤壁赋》:“~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③<动>怀着;藏着。《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持虑。”
④<动>挟制。《隆中对》:“~天子以令诸侯。”
⑤<动>拥有;占有。《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重器多也。”
⑥<动>倚仗。柳宗元《封建论》:“~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战之威。”
挟的百科
挟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用胳膊夹着。
挟
挟的英文翻译
to coerce; old variant of 夹; to clasp under the arm